【中肃动态】好项目难求,投资人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发表时间:2024-02-01 17:20 2024年1月17日,融资中国2024(第十三届)中国资本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,中肃资本创始合伙人、董事长朱军先生受邀参加成长期投资专场主题论坛,与多位业内知名投资人嘉宾一道围绕成长期投资展开探讨,分享观点。 以下为论坛实录: 本文7873字,约11.2分钟 来源 | 融中财经 2024 年,是反转之年。作为十四五的压轴之年,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将会进一步深入,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,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。股权投资行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,行业需要因势利导、借势而进、顺势有为、轻装前行。信心是最大的资产,热爱是最大的动力,勇气是最大的力量。 融中财经 2024(第 13 届) 中国资本年会盛大举行,集聚政府主管部门,国资/政府引导基金、市场化母基金等 LP,VC/PE 投资机构及创新引领企业,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! 会上,以“价值发现,投资复利最大化”为主题,大会进入“成长期投资专场”讨论环节。陕投成长管理合伙人郭佳,光速光合合伙人王国栋,联新资本管理合伙人吴宗鹤,创合汇资本管理合伙人、总经理于红梅,长江创投副总经理张加强,中肃资本创始合伙人、董事长朱军参与了论坛讨论,由源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琳为论坛主持。 以下为“融中财经2024(第13届)中国资本年会”中,成长期投资专场论坛环节中的精彩演讲实录,由融中财经(ID:thecapital)整理。 刘琳:感谢主持人,尊敬的各位来宾,我是源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琳,非常荣幸能够主持由融中财经主办的2024中国资本年会成长期投资专场。首先请在座的各位嘉宾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机构。 郭佳:大家好,我是郭佳,来自陕投成长基金。陕投成长成立于2015年12月份,到目前管理了十六支基金,总规模超过了60个亿,到目前为止,已经投资了53个创业投资项目,也是在西部来讲,还是比较市场化的机构。 王国栋:大家下午好,我来自光速光合。光速光合成立于2011年,目前管理7支美元基金和2支纯人民币基金,主要关注早期和成长期两个不同阶段。投资领域涵盖硬科技、绿色科技、医疗科技、AI等几个不同的方向。 吴宗鹤:谢谢主持人。大家下午好,我来自联新资本,联新资本成立于2008年,每隔四年发一期PE基金,一直以来专注于科技,医疗健康两个大赛道。目前管理的规模超过百亿。 于红梅:大家好,我来自创合汇资本。创合汇资本是一家赋能型股权投资机构。我们目前在管基金6支产业基金,重点关注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绿色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。创合汇资本在合肥、苏州、上海、南京等地设有产业加速器。 张加强:大家下午好。我来自于长江创投,长江创投成立于2022年,整合自长江产业基金,湖北省高投等五家投资平台。目前主要围绕着湖北的优势产业,包括光电子、汽车、生命健康这三个产业进行投资。目前整体的管理规模大概是七百个亿。 朱军:大家下午好,我是上海中肃资本的朱军。中肃资本是一家民营投资机构,总部在上海,规模超过二十亿。主要聚焦于新能源,包括新能源先进材料,新能源的高端装备,新能源的核心器件。 刘琳:感谢各位嘉宾的介绍。我也简要介绍一下源禾资本的情况。源禾资本是烟台财金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,成立于2019年,是资本市场的新兵。截至目前管理基金规模42亿元,投资项目70余个,上市项目6个,业绩尚未凸显,但是小小禾苗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。从投资区域看,主要聚焦山东,布局全国,40%的资金投资于北上广深江浙区域。从投资阶段来看,投早投小,80%的资金投资于早中期、成长期项目。从投资行业看,关注新材料,新能源,信息技术,医疗健康,智能制造和军工航天六个行业。 01 拥抱科技 回顾2023年投资人的打法、策略、成绩 刘琳:2023年对于股权投资来讲,可能是最坏的时点。在募资端压力增加,退出端压力放大。但是其中隐藏的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,那就是积极的拥抱科技,拥抱政策,拥抱成长性红利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概念,彰显出国家对金融的重视,同时提出科技创新要引领现代产业建设是2024的发展重点,同时提出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、股权投资。切入正题,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介绍一下2023年主要策略,打法和成绩。 郭佳:回顾2023年,主要围绕变与不变。 不变的部分上,投资的大逻辑实际上没有变化,依然是聚焦着科技创新硬科技,然后一直秉承着价值投资,价值发现。 在退出的层面,去年有一个项目的IPO,三个项目退出依赖于股权转让退出。所以在退出环境里面可能不依赖于IPO的退出会逐步增加。在小的策略上有一些微调,第一就是投资端开始追寻周期股,2023年我们觉得还是有一个周期库的体现,也可能是一种机会。所以去年一共出手了20次,在总数当中已经占了三分之一的分量了,希望能够抓住逆周期投资的机会。 另外在投资打法上还有一个变化,就是把投后赋能前置,践行一种VC+并购的模式,或者VC+BD的模式,投资之前帮助早期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团队也好,产品也好或者服务也好,帮它注入一些好的资产,或者好的人才,共同成长,最后对它进行股权投资。 王国栋:随着围绕不同科技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多,我们也陆续补充了相对比较资深的投资团队成员,尤其强调产业经验。 此外,“走出去”、“引进来”也是我们在2023年的一个投资策略。“走出去”是指利用我们全球平台的优势,赋能被投企业,帮助企业衔接海外的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。投资端则会“引进来”,我们一方面关注国内高校或是产业的优秀人才,另一方面也将视野放到全球范围,寻找和网罗一批优秀的华人创业者,充当桥梁的作用,依托国内优势产业的配套资源,帮助他们落地在国内的创业项目。 从成绩上来看,过去的2023年我们有三家被投企业分别在美股和国内A股上市。 吴宗鹤:在每年讨论投资策略的时候,大家都试图对宏观环境做一些研究和分析,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微观层面的企业研究,可能更关键。2023年也是一样,相信有很多企业碰到一些挑战,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迎难而上。联新资本在2023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投资节奏,当然我们也根据市场的环境,适当的做了一些微调。相信在座的各位同行们也是一样。 于红梅:2023年,我们的策略打法在不断升级。 第一、投早投小,抓项目源头。深度链接科研院所、院士、专家教授,抓科学成果转化等源头项目。 第二、重视被投项目赋能。我们在2016年设立管理公司时,就设立了专门的投后赋能部门,对被投项目在渠道、融资、内部组织管理等全维度赋能,助力企业高速发展。 第三、基金架构设计阶段,考虑退出布局。近几年我们在每支基金架构设计阶段,除了引入产业方向匹配的政府引导基金、母基金外,重视引入大型产业方,加强并购退出路径的同时,也看好大和被投企业形成的大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协同效应。 第四、构建返投抓手。现在主流基金基本都要拿政府引导基金的钱,就涉及一个很重的环节就是返投,对投资机构是一种考验。引导基金希望管理人在地方深耕,表面上是返投,实际是希望管理人成为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建设的合作伙伴。 创合汇资本依托集团资源,累计培育 1 万多家企业,其中有数千家高成长科创及专精特新企业。另外,我们还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建专精特新创新增长中心,赋能逾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小巨人企业。所以有了优质的项目池,很容易实现返投现,经常还会超额完成返投。 这两年是创投行业的寒冬,机构出手都谨慎很多。2023年我们逆周期思维,共投了7个项目。我们目前投的Protfolio中有40%已经完成上市退出或上市申报(含2023年4家在排队中),2024年会新增7家申报企业。 2023 年3月,我们与上海交大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共建碳中和发展产学研智创中心,助力科创人才培养、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创企业成长。9月,我们成功入选合肥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,并获得创新单元载体运营服务及子基金管理人等资格。 朱军:我们现在聚焦在新能源方向上面深耕。所以现在更多的钱来自于新能源的上市公司,包括上市公司的实控人。 去年也出手了十个项目,大家都知道现在周期是不好,但是在创投行业,就是应该在不好的时候进行投资。然后才能够在高的时候进行退出。所以我们的策略还是一直没有停,包括新能源去年应该是比较冷,我们一直在内部讲不要因为“一根阴线”改变信仰。国内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,我们会一直继续投下去。 张加强:2023年整体的变化上,第一点,原来主要投资还是偏成熟期,在2023年的时候,成立了天使母基金,这个基金总规模是100亿,首期30个亿,最主要还是聚焦更早期的企业。所以这应该是我们的策略上向更早期的变化。 另外,我们和产业龙头合作进一步增多,围绕着湖北包括全国的优势龙头企业,更多的设立CVC基金,一个是方便早期,另外对投资人的要求更高,所以我们更希望和头部行业,产业龙头进行合作。 刘琳:感谢各位嘉宾的介绍。2023年,源禾资本主要秉持三个投资逻辑,一是久久为功,善做善成,以耐心持久的心态投早投小投科技,耐心陪伴企业成长。二是注重企业赋能,利用集团控股或参股的银行,证券,担保,融资租赁等金融资源,产业资源和政策资源全方位赋能企业。三是注重资本招商和亲情招商,利用管理的招商专项资金,召集祖籍山东、烟台的创业者回乡创业。 02 VC/PE焦虑退出下 并购大爆发能否在2024实现? 刘琳:下一个话题是现阶段PE和VC都很焦虑退出,这样的环境下并购会不会在2024年出现大的爆发。另外,各位觉得目前哪些行业存在更多的投资机会? 郭佳:我个人觉得,并购潮会来,但是潮水有多大,这个还不好说。从2023年发现一个现象,很多创新药的产品,有很大的比例,开始对海外大药厂进行授权,最高一个品种达到了84亿美金总的授权,这是在中国有史以来,从来没有出现过的。 与此同时近期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国外大药厂并购国内的先河。话题说回来,并购是不是就此拉开了帷幕,可能是一个肯定句,也可能带一些别的色彩。但是从目前的这些案例可以看到,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企业,这些产品,已经得到了海外的认可。 现在我们唯一觉得有不确定性的就在于到底收购方是谁,到底是海外的这些大药厂,还是中国本土的大药厂,还是某些国有资本,目前没有一个定论。 王国栋:2024年并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苗头,抱团取暖的现象会相对而言更多地出现。随着IPO政策的缩紧,对于合并或者被收购的动力会越来越足。比如我们会看到拥有年利润三五千万的公司,通过互相抱团寻求资产及业务的协同,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。 当然并购是不是会遍地开花,我觉得这个很难讲,只能拭目以待。 吴宗鹤:近几年,各家机构特别是人民币机构目前都面临了退出压力,大家都期待更加多元化的退出方式,不仅仅是IPO并购,甚至是其它的。并购其实对收购方的整合能力要求比较高,另外也需要注意商誉的影响。我们希望每一个头部公司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正在上市的路途当中,有这个能力进行并购,对行业进行扩张。作为基金管理人也会支持一些优质的早期项目加入到更好的平台。 于红梅:大家的退出焦虑主要是在退出渠道。现在最常规的退出渠道IPO节奏放缓了,其他的退出渠道如并购、转让、S 基金等方式还没有成为大部分机构的主流退出路径。接下来的几年里,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,退出渠道上会加大并购的比重,向IPO、并购、转让、S 基金等更多元化、均衡化方向发展。当然这也需要政策层、行业内的从业者共同去推动。 我们正处在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的双重机会。这两年的新能源、半导体投资很热,最大的问题是泡沫化严重。我们在投资策略上需要往行业的更上游去看,上游的新材料领域仍有一些不错的标的。2023年有两个振奋人心的方向:一是生成式AI方向,这也是行业最大的一个α变量,AI正在成为新的基建设施,包括底层技术和模式创新。但有机会的同时,算力方面仍面临着挑战;第二是具身智能。通用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下一代本体,拥有大模型的“大脑”、有可感知、可交互、可行动的多模态感官“身体”。当然,在技术领域也面临很多的挑战。 另外,我们也在绿色能源、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材料、电池、设备、软件等也做了很多布局。 张加强:在资本市场收紧的大背景下,未来并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退出通道。所以说未来可能确实会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,但是这个过程不是说一蹴而就的,可能是逐步的过程。 从我们的角度,自身作为产业平台可以围绕着产业链去收购相关公司,来进行整合。所以越是在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悲观的时候,越是机会。我们想发展实体产业这块,会加大力度,加大投资,加大并购力度,有合适的资产,都会大力收购。 朱军:中国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。好的企业不太愿意被并购。在前些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,可能一个并购案好几个涨停。现在再看的话,跨界并购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波澜,比较少看到。一些上市公司跟我们聊,是不是能做一个围绕着我的产业链,来投一些企业,后面以并购为目的来投。我后来跟他们也分析了一下,这其实是比较难的。后面这些企业发展好了,它还是想独立上市的,不想并购。二如果发展不好,把它买回来也没有多大意义。 刘琳:感谢各位嘉宾。刚才各位嘉宾的观点没有明确提出到底会不会有并购潮,但总得看来发生并购潮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。我个人认为2024年可能会出现大的并购潮,总结一下各位嘉宾的观点,一是股权基金有很强的退出压力。二是2024年大部分早期项目的融资情形不会得到显著改善。三是国内IPO的节奏仍然会保持放缓态势。基于这几点原因,我想可能会有很多的企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。当供给端出现大量的优秀标的时,资本市场会不会有新的并购动作,我们拭目以待。 关于哪些行业会有好的投资机会,分享一点那就是科技向上溯源,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关注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,包括材料领域的创新,人工智能领域,航空航天技术等等,都是在寻找向上溯源的空间,我想这可能是不错的方向或思路。 03 GP同质化放大 投资人如何做好早期投资? 刘琳:进入第三个话题,GP的同质化特征进一步被放大,大家要不要改变策略,向早期投资延伸。投资人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早期投资能力? 朱军:早中后期我们都有投资。我们还是往产业链来投,而不是往前投。刚才讲的机构的同质化比较严重,所以我们从2020年开始,就在走差异化的道路,就把自己的方向全部围绕到新能源一个方向上面。通过这些年的行业深耕,基本市面上但凡冒点头的新能源企业,都在我们视野范围内,新成立的基金基本上每一支都拿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钱在50%以上。有的钱拿着是烫手的,所以有的钱能拿,有的不能拿。有的钱要努力去寻找,特别新能源产业链的这些钱。 如何把自己打造成CVC,一个就是我有比较强的新能源的产业链出资人的资源,另外一个围绕着产业链投了大量企业,这样的话也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是CVC的CVC。因为新能源这个行业,特别在2022年的时候比较火,价格很贵,二级市场很好,一级市场的估值也很高,当然去年二级市场的价格下来之后,一级市场应该到今年,我觉得会有一个回调。在回调过程当中,我觉得就是投资的非常好的机会。这个行业很火的时候,其实一个新能源企业会围绕一大堆投资机构想去投。那么怎么能够把钱投给不想要钱或者不想要你钱的这家企业,那就很关键。这个时候对于产业链资源的要求就非常高了。 张加强:做天使基金,加大早期的企业投资的比重,这确实对我们的投资经理要求会更高。所以在这一块,有一个策略就是重点开始做CVC基金,和行业细分龙头,产业龙头或者上市公司龙头来进行合作,可以有效的将投资端往前转移,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。跟产业龙头合作,在产业认证和投后赋能方面,投资效率和效果也会提升更高。 于红梅:投资是认知的变现。现在投资都很“卷”。“卷”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。往早期延伸,赚的是专业的钱、成长的钱。往小企业延伸,赚的是价值发现、赋能服务的钱。过去十几年,投资行业更多是一种同质化竞争,现在已经走向差异化。不同规模的机构策略也不同,大型基金适合综合化、全阶段的投资策略;中小型基金而言,定位垂直、精准将有机会胜出。尽管市场在发生变化,但投资的本质并没有变,拼的依然是认知,依然是获取信息的密度和质量。 过去的10多年里投资是有共识的,基本围绕几个有共识的赛道,知识是网状结构的。现阶段的科创投资,每个产业都是相对线性的,需要投资人对产业有更深的专业知识、更丰富的人脉、资源。当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,投资绝大多数也是投抱团投有共识的领域,投资人需要独立思考,寻找到那些正确的非共识,那些更具潜在价值的新机会。另外,从自身的投资逻辑以及投资优势出发,建立自己投资的生态圈,用自洽的、闭环的投资逻辑构建自己的能力圈。现在新形势、新的技术不断出现,投资人要在这样的形势当中去保持敏锐性,以及好奇心也非常重要。 吴宗鹤:联新是2008年成立的,一开始是PE基金,2017年开始募集早期基金,每隔三年发一支早期基金,我们的早期基金存续期大概是八年到十年。 我们每一支早期基金投资的项目数量是不多的,这就让我们能够有足够的精力,来覆盖已投项目的投后管理,这是我们非常强调的。 另外联新非常重视行业研究,我们希望通过行业研究发现早期的投资机会,通过不同赛道的配置,让每一支基金能够适当的平衡一些风险,谢谢。 王国栋: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如何避免GP同质化的问题。从我们的角度而言,一直在复盘自己的优势是什么,在当下的市场,需要与时俱进地去调整哪些方面,从这两个角度不断去构建我们的策略。 另外,为了更好地往早期投且投得更专业,我们做了几件重要提升的事情:第一个是扩张投资团队成员,我们目前组建了一支具备理工科学术背景,曾在绿色科技及硬科技等领域的顶尖企业工作多年,又在投资行业有从业经验的复合型投资团队。另一个则是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知名的行业专家保持良好的互动,让他们作为我们专业的顾问,成为我们的外脑。另外,我们围绕被投企业,特别是那些已经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,做一系列的资源协同,包括投资上的协同。通过这种内部的提升和外部资源对接协同,不断加强专业能力,打造我们的差异化。 郭佳:关于投资策略向早期去延伸能不能解决同质化的问题。其实我觉得要辩证的看待。向早期延伸,我觉得能够缓解当前很多存量项目无法退出的这么一个困难。但是问题是,如果今天全部投早,投小,两年以后早期项目是不是又出现了一个同质化和新的内卷。所以向早期延伸的策略,短期是可行的,但长期来说依然要根据整个GP团队的配置,对专业能力行业的认知等等去进行匹配。我觉得要解决同质化,还是要从投资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去看,包括投资阶段,也包括整个投资逻辑和对产业的认知能力。 至于如何打造早期投资的能力,总结下来就是几点,第一就是天时地利的问题,有没有能力去分析整个宏观环境,整个产业上面的一些影响因素,绘制出一个很完美的产业地图,对产业达到很深刻的理解,按照理解和图,寻找我们想要的产业链上某一个环节,某一个项目。其次看的还是团队,这是老生常谈了,一句话,希望能够找到具有立体思维的团队,立体思维可能并不是我只做一个产品,它可能拥有了我的产品思维,产品逻辑,产业思维,资本思维,企业运营管理的这些思维的综合体,这可能是我们在早期投资最看重的。 最后一点就是不光要投,还要管,这个管不是去管它,而是为它做一些服务,做一些赋能。希望跟企业一起携手成长,创造更高的价值。 刘琳:我个人谈谈看法,国内资本市场瞬息万变,对于在座的投资人来讲,并不算友好,我时常告诫我自己要坚守初心,但是要及时的变化,要及时的做出改变,改变之一就是有限度的向早期投资进行延伸。关于投资人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早期投资能力,我想讲三点,也算是对以上嘉宾观点的总结。一是要用耐心持久的心态做事情,对于早期项目而言,一个对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。二是要有行业研究的能力,只有坚持不懈的做好行业研究,政策研究,才能做到精准投资,对于早期投资而言精准投资非常重要,才能做到与政策同频。三要有赋能的意识和能力,对于早期项目而言,对它的陪伴,对它的赋能尤其重要,具体而言就是要有帮助企业找政策,找场景,找订单,找人才相关的意识和能力。 感谢各位嘉宾的无私分享,感谢现场来宾的耐心聆听,信心是最大的资产,热爱是最大的动力,勇气是最大的力量。2024年一定值得我们期许,成长期投资专场论坛到此结束。 中肃资本创立于2014年,是一家聚焦新能源(碳中和)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,在新能源(碳中和)领域的光伏、风电、锂电、氢能、储能等各个方向深度投资布局,已累计发起成立12支创业投资基金,规模超20亿,LP涵盖上市公司、产业集团、政府引导基金、市场化母基金等,特别包括阳光电源、锦浪科技、金雷股份、中来股份、聚和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或其实控人。中肃资本在新能源(碳中和)领域已有多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,业已成为在新能源(碳中和)创业投资领域有影响力的专业品牌。 |